撰文: 羅宇軒 助理教授; 同步投稿至公衛電子報3月份
在工業發展、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下,複合式災難環境災難發生的機率也大幅上升。天然/人為災害所造成的影響不再單純,反而多為會引起連鎖反應的複合式環境災難,如西元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造成的水災土石流、2011年東日本的311大地震造成的核災、2019年台灣六輕台化芳香烴三廠LPG管線去丁烷塔破裂氣爆、與2023年的土耳其-敘利亞地震等等,不勝枚舉。在這些緊急複合式災難下,有可能會造成化學物質的洩漏,進而導致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如何快速地辨識在緊急複合式災難下潛在的環境化學暴露,即時執行風險危害辨識與溝通,以及後續對於這些環境災害化學物質公共衛生影響的延續性研究,皆為相當重要的研究課題。
今年一月,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與委辦單位邀請德州農工大學超級基金研究中心主任Ivan Rusyn教授、獸醫生理學與藥理學系Weihsueh A. Chiu 教授、環境與職業衛生學系 Thomas J. McDonald教授與Garett Sansom 助理教授,至國立成功大學與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開設兩梯次「多元化學物質環境危害辨識及暴露評估技術國際交流研習」工作坊,本次臺灣大學公衛學院也有五名同學參加此工作坊訓練。工作坊期間講員除講授風險評估的基本知識,亦分享新興發展的風險評估工具以協助在緊急災變下快速地進行危害辨識、風險評估與溝通,包括歐盟化學總署所整合開發的量性結構活性關係工作箱(QSAR Toolbox)、美國環境健康研究所所開發的整合化學環境(Integrated Chemical Environment, ICE)、美國環保署所發展的化學物質資料庫CompTox Dashboard、廣用性交叉參照工具(Generalized ReadAcross, GenRA)、以及用機率性方式描述劑量反應關係的APROBAweb Rshiny app與貝氏基準劑量網路工具等。對於這些新興風險評估工具有興趣、但錯過這次工作坊的同學也不需要擔心,這些工具皆會在公共衛生學院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所開設的「新興健康風險評估工具(IFSH 7018)」裡介紹,並讓您有實際操作的機會!
除了基本知識的傳授與新興工具的介紹外,講員也分享如何在實際環境災變的情況下應用這些工具,具體案例包含海上原油外洩事件、哈維颶風(Hurricane Harvey)與佛羅倫斯颶風(Hurricane Florence)水災、洲際碼頭公司石化廠大火(Intercontinental Terminal Company Fire)等個案研究。此外,此工作坊也安排讓學員至仁德工業區實際演練土壤採樣的訓練(圖一),並讓學員們腦力激盪,嘗試事先規劃工業區水體、空氣、與土壤的採樣計畫,以應變工業區緊急災害下潛在的化學物質洩漏。相信在這三天的課程裡,來自台大公衛的學員們都收穫滿滿,對於新興風險評估工具的應用以及緊急災變下的風險評估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期許這些同學在就業後有機會實際應用此次訓練所習得的風險評估工具,並將知識分享出去,提升我國產官學界對於緊急環境災變下風險評估的認識與規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