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研究嘗試使用在藥理學領域常用的活體採樣微透析技術,應用於研究食品毒物丙烯醯胺在大鼠體內的毒理代謝過程。由於此技術可直接與分析儀器串接,可以對化學物質進行連續性地採樣分析,因此特別適合用以了解經代謝活化後不穩定的代謝產物。相較於傳統需歷經樣本前處理,濃縮回溶分析的過程,微透析技術可提供更貼近大鼠內真實狀況的不穩定代謝產物的情況。
為什麼不穩定代謝產物如此重要呢?上一篇關於丙烯醯胺的微科普文章僅稍提到其暴露來源,本回合來讓大家瞭解一下,把丙烯醯胺吃進體內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丙烯醯胺一旦進入人體內,人體會想要把它代謝成為容易排出的樣子(增加水溶性),因此可能會經過氧化代謝成環氧代謝物GA,之後會再進一步水解形成GY排出在尿液或糞便裡。這個經過氧化代謝的過程,叫做Phase I的代謝。另一個途徑則是與人體內清道夫榖胱甘肽(glutathione)進行鍵結,經過重重代謝後從尿中排出,此途徑稱之為Phase II代謝(也是我們上一篇主要研究的途徑)。然而,環氧代謝物反應性很高,也相當不穩定,環氧基上相對缺電子的碳原子,容易與DNA或蛋白質形成鍵結產物,在DNA修復過程中製造錯誤造成突變,因此被視為是丙烯醯胺主要致癌性質的來源。準確定量GA的代謝行為也因而相當重要,可供致癌性物種外插的證據判斷。
本研究算老藥新用,為毒理代謝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方法方向。然而此方法也有其侷限性,諸如採樣回收率較低、代謝可能潛在受到麻醉試劑的影響等等。期待未來有人對這個複雜的方法有興趣,突破這些技術難關,將此方法發揚光大~
本文已獲國際期刊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 刊登,內文詳見以下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1005791
Comments